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推荐┃刚杰•索木东:独坐于时光之上

2015-10-06 刚杰•索木东 原鄉書院



独坐于时光之上刚杰•索木东


刚杰•索木东


藏族,又名来鑫华。1974年生于安多卓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在《十月》《文艺报》《民族文学》《星星诗刊》《飞天》《西藏文学》《贡嘎山》《格桑花》等报刊发表有诗歌、评论、小说、散文作品600余篇(首)。作品入选《2000年中国诗歌精选》《201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小说卷》《飞天60年典藏诗歌卷》等多部集子。编有《E眼藏地行:藏族文学、诗歌》(主编)、《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藏族卷》(副主编),与人合著有《九人行——甘肃70后诗人诗选》。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奖等。现供职于西北师大。


回忆一个聊天的场景

天还没有亮,我们

已经聊了,那么多的

往事,窗外的车流

始终没有停歇

那碗酒,就这么放着

逐渐散淡了,味道

——偶尔,我们的影子

会映到里面

一如寡淡的生活

都没有醉!我们

已经不喜欢

喝得太醉了

——温暖的灯

就慢慢凉了下去

明天,该加一件衣衫吧

其实,秋天还不算太深

可是,已经能听到

牙关,打颤的声音了

舍不得睡。那么

就这么坐着吧

就这么,守着

一盏白惨惨的灯

就像,守着

曾经的亲人

这个时候,就会发现

我们,其实是多么沉默的

两个人啊,即便

曾经说过

那么多的废话

就像两颗带伤的苹果

彼此,沉默了那么久

彼此,足以看透

腐烂的岁月

哦!今夜忘记了

路过那个街口

那个,可爱的守夜人

他离去了吗?

哦!今夜记起来

聊天的这个夜晚

那个,温软的等待者

她睡熟了吗?

其实,比邻而居

我们有多久没见面了呢?

——此刻,能想起来的

惟有,那个夜晚

所有的细节

那么,我能说

时光如此漫长吗?

那么,我敢说

我们已经习惯了

不再孤独吗?

夜,慢慢地深了

关掉所有的灯

却关不掉,窗外

逐渐透亮的晨曦

还有必要

满地寻找

昨夜的影子吗?


秋歌

循秋风而上

就会看到,生命

在即将失去的底色上

灿若春花,就会看到

那些饱满的头颅

始终,深深地

把腰弯向大地

无意去讴歌什么

来自大地的孩子

深知,抢收的季节

麦芒,比太阳

还要灼人

无意去讴歌什么

来自长空的耳朵

总能听到,那些

黄钟大吕

早已响彻云霄

此刻,惟愿

能安静地坐在地上

看一片树叶落地

看一只秋虫僵硬

看一滴露水

在草尖干枯

远山有雪

一场霜,就合适地

落满头顶


在晨风里掩面而泣

月亮升起来了

一切喧嚣,终将

归于宁静,一切

生机盎然,终将

归于秋天

我庆幸生于北方

唯有这样,才能

和春夏秋冬及时相遇

我庆幸生于青藏

唯有这样,才能

时常仰望

雪线以上

掬起一把露水

沐浴节的早晨

就能看到,拉萨河畔

凉透了心的妹妹

谁在晨风里掩面而泣?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

那些曾经繁茂的绿意

逐渐干枯成

历史的谎言


独坐于时光之上

1

夜是醒着的

一如那些,喜欢

在暗夜里潜行的灵魂

此刻,他们

都是醒着的

独坐于时光之上

早就不需要

那些年轻的借口了

岁月给予的厚重

足够,让我们露出

淡淡的笑容

2

生命短暂的背影里

季节,慢慢走向纵深

——那驾走远了的马车

也就不再那么揪心了

马蹄铁跌落的夜晚

草地上的石头

一块块都饱含热泪

——立夏的清晨

我还是听到了

来自冬夜的声音

3

守夜的人,遁入暗处

仿佛一个敏感的字符

幽深的沉默里

始终找不到

你想要的那个秘密

那么,能够真正老去的

又会是谁的记忆呢?

千年万年的一成不变里

我们,和我们的村庄

都没有历经沧桑


献辞

花开,或者花谢

不过是生命中的

一次轮回,总有

留驻心间的美好

交给我们

真正的获得

从树下走过

有人说花瓣高了

有人说,天空

流云,和那些

一掠而过的孤独

正在越来越低

那就微笑吧!

让生前,或者身后

都要走的这条路

开始,变得

坦坦荡荡

这个时候,我们

留在世间的时光

就是最好的!

此刻,时光已经

过午,盘膝而坐

暮色,逐渐四合


右边是暗夜

1

右手边是暗夜

而左手边,是你

温润的呼吸

中间的那点距离

叫做人生

用了整整一个白天

才找到了,那盏灯

——而逐渐适应

黑夜的眼睛

早已习惯

不走夜路

2

其实,我的右手边

是一扇窗

窗的右手边

是亮堂堂的夜

此刻,即便

拉着你的手

也搞不清楚

我该,走在左边

还是右边

3

那么多的人,唱着跳着

簇拥走过街角

——宽恕他们吧!

宽恕,这些夜半的赞歌!

宽恕,这些

赖以存身的暗夜!

最终,还是听到了

有一些风雪,正在

暗夜里汹涌

有一些牛羊,开始

在有霜的黎明

走向山坳


暗夜深处

暗夜深处,可以听到

鼾声,呓语,和平静的呼吸

可以听到,隐秘的人

踅过街角,给自己

壮胆的夜行者,正在

大声咳嗽

暗夜深处,可以听到

瓜熟,蒂落和花瓣

褪色的声音,可以听到

清冷的月,让夜

凉去的声音,可以听到

凄厉的霜花,让季节

枯萎的声音

只能听到,骨髓深处

不停战栗的声音

——而我只能,为你

一次,一次

掖好被角


专家评论摘要


严英秀藏族作家、评论家、甘肃“小说八骏”之一、兰州文理学院教授 “故乡是甘南”是刚杰•索木东的创作母题,传统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对民族的认同、归依,对故乡的思念、眷恋,对文化的挚爱、追寻。深沉的悲患情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文化精神,使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诗美建构。惯常的主题在他的诗中因其独特的藏族文化和甘南地理,而显得更加深邃、斑斓,他以他清新流丽的诗篇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乡愁诗增添了一分别样的色彩。
对于他,所有的地理人情、土风民谣,都是成长的印迹,都是心灵的故事。他以自然的笔调记录它们,他以神圣的情感追怀它们,那些正在草原上一点点消逝的事物,那些渐行渐远面容模糊的古老文明,他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定格住,如同老家的木楼早已在时间中倒塌了,但他的灵魂始终流浪在它的旧尘缭绕中。
关于故乡甘南,关于甘南大地上的一切,它们本来就是他,他与它们融为一体,而如今,“游牧在一座城市”,他不过是找到了可以回望、追怀它们的适宜地点,找到了弥合那种身心撕裂的无奈方式。他让自己深信不疑,诗歌的力量正在于此,它以微弱之光持久地照耀着我们黯淡紧窄的人生里那些柔软的缝隙,那些存放在记忆深处的眷恋和热爱、放弃和疼痛。他的忧伤、他的悲愁、他对于故乡甘南多年如一的执著守望,赋予其诗作真诚的质地。在我看来,真情的重量,远胜于一切旗帜潮流的标示,远胜于任何先锋后现代的诗歌技艺。
2010年之后,刚杰•索木东在诗歌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涉足小说、评论和散文。他的诗风更加趋于深沉、内敛、丰富,他的目光在眺望故乡甘南的同时,也落到了他所身处的城市环境中更广大的艰辛奔波的人群中,去面对现代人共同遭遇着的漂泊无根的心灵现实。

——《文艺报》 2013年5月8日,《文学自由谈》2013年第3期,《“我只能用一种方式守望甘南”——记刚杰•索木东和他的诗》


杨光祖评论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索木东生活在这个省会城市,他的心非常孤独,他经常想念他的故乡——甘南,那个草原绵延的美丽地方。“游牧在一座城市/折断了的皮鞭/深深戳痛了/我和这座城市/所有的骄傲”。他怀念他的甘南,“用四季的四种方式怀念”
但如果我们用一种严格的眼光挑剔的看,索木东的诗还有许多缺陷。我们应该明白诗歌只有抒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是说索木东诗歌里没有这种东西,而是没有完全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表达出来。
作为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索木东应该把古典诗歌、藏族民歌作为自己的非常重要的源泉,努力汲取其养料,才能写出真正的现代藏族(汉语)诗歌来。
——《西藏文学》2011年第二期,《一个人与诗》


刘大先

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小说作为当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文类,证明了少数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并没有因为民族身份不同而带来想象的差异。它们对于现世人生的观照、对于故土家园的缅怀、对于超越性的追求,都在表明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就是任何一名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期盼所渴望,就是任何一名普通中国人的现实情形。……在纷繁淆乱、生机勃然的生活中,一切都处于变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刚杰•索木东的小说《阿玛周措》,年轻一代藏族青年面对的是失去了温馨回忆的村庄,处于一种既不是过客也不是归人的尴尬处境。小说对藏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文艺报》2012年11月13日《当下少数民族文学风貌的清晰呈现》


白晓霞(白姆措)评论家、文艺学博士、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 索木东是甘肃70后诗人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他的童年是在甘南草原度过的,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做为一个生活在兰州的甘南诗人这样的混合文化身份。在这样一种言说的语境中,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腰刀、青稞和城市的意象。
彩色的腰刀和金色的青稞是诗人对于理想的描摹,然而,它们或归于复古或过于理想,只能用一种伤感的方式表达出诗人那古典主义的含蓄而优雅的梦想。而诗人每天要真实面对的,却只有城市活生生的现实,于是,一张巨大网呈现在作者面前,时时带给他一种清醒的痛觉。是的,梦中那彩色的腰刀和金色的青稞似乎遥不可及,真实是只有钢筋水泥的城市马路。于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是那样的孤单。而这样的孤独又驱使诗人一次次做着想象中的对于故乡的回归,但是,现实中的他却只能选择远行。或许,“在路上”的感觉是索木东诗歌永远的宿命。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精通汉语的诗人用一种温情的方式,把自己的这种情结做了一种知性的过滤。于是,在作品中我们看了一个怀念英雄却又无比优雅的图博特古典绅士,穿行在临水的城市,诗歌是他的腰刀。
——《甘肃文艺》,2014年,《刚杰•索木东的诗歌意象》


邱婧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 刚杰•索木东是出生于甘南的藏族汉语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他和其他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一样,创作的来源不仅仅是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诗歌样式,而且杂糅了汉语诗歌的写作方式。和别的藏族诗人相比,索木东的诗歌结合了更多的汉语抒情诗的元素,其诗作中表述出的关于对本族、对故乡的礼赞,与十七年诗歌中对“家国——民族”的歌颂与咏唱十分相似。
比起十七年诗歌的总体艺术性,索木东的诗歌显然注重了避免非诗性的大量存在。他意欲通过韵律、排比、修辞来表达自己的族裔认同,同时也希望能够融合汉语传统,这样的书写表现出了索木东与其他藏族当代诗人写作的异质性,然而,这种异质性给少数族裔汉语写作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向度,来看待藏族诗人是如何结合汉语当代诗歌写作来表达族裔文化传统的,而非直接采用西方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去表达其文化传统。可以说,刚杰•索木东的诗歌是对十七年政治抒情诗成功的承继和超越,也是当下藏族汉语诗人在寻求转型期写作路径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飞天》2012年二月号《抒情主体与共同体书写——论刚杰•索木东对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传承与超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